原民迎賓傳統技藝體驗・在巴罕遇見文化
- 巴罕阿夢
- 1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從山上走來,與您相遇在巴罕 崇德部落的故事 × 太魯閣族 × 巴罕營家的起點
崇德部落的故事
👣 我們來自哪裡?
我們是太魯閣族,來自花蓮秀林鄉的「崇德部落」。根據傳說口述記憶,祖先從南投翻山越嶺,走過中央山脈,選擇了適合生活的地方定居下來。
👀 崇德,從哪裡開始? 祖先從立霧山脈往下眺望,看見一個山海交會的海灣──有山、有水、有沃土,可以耕作;同時還能迎接每日的日出。
對於尋找落腳之地的祖先來說,能生活、能耕種才是最重要的條件。
這裡同時擁有美麗的山海景致,當他們第一次從高山看下去時,忍不住驚嘆:「多麼美麗的地方!」於是,他們選擇在這片日出生息之地落腳,建立起屬於太魯閣族的家園。
走進花蓮秀林鄉的巴罕營家,你會發現,這裡不只是群山與大海相遇的地方,更是一個承載著太魯閣族歷史與文化記憶的所在。

「巴罕」的意義
當年祖先選地定居,最重要的條件就是——能耕種、能生活。「qmpahan」在太魯閣語中,就是「耕耘土地」的意思。
「巴罕營家」是我們對這片土地的致敬,也是對生活的期待。
我們希望您來到這裡,可以放下壓力,看山看海,和自然好好相處,也和自己重新連結。
不管是熱鬧的體驗,還是安靜的獨處,都能在這片山海間找到「耕耘心靈」的方式。

原民迎賓傳統技藝體驗
來到巴罕,您可以親身感受最具儀式感的原民傳統迎賓禮!
推開文化的大門,迎賓除了是一份「儀式」,更是乘載著來自部落的誠摯心意。
這裡的四個體驗,讓你用五感、雙手與心靈,走進太魯閣族的生活:
🤝 學太魯閣族語
來到崇德,我們邀請各位成為部落生活的一部分,
看到族人,記得說一句太魯閣族語:「Embiyax su hug?」(你好嗎?)
從「你好嗎」開始,你就不再只是路過的旅人,而是自己人了,讓我們用最真誠的方式交流互動。

🐦 吹月桃葉鳥笛

在太魯閣族的文化中,靈鳥不是神話,而是祖靈的使者——族人稱牠為 sisil,並說:「牠唱歌了,就代表神靈在說話。」
牠的鳴聲,曾是族人生活的指引:提醒獵人前進或止步、引導農作的時序,或是祭典上通往神靈的橋樑。
在巴罕,我們邀請您製作月桃鳥笛。過去族人用鳥笛模仿鳥鳴的清脆聲音,像是呼喚山林的回應,這也是兒時族人喜愛的玩具之一。
當你吹響鳥笛,那迴盪在山谷間的清脆鳥鳴,是一種與大自然親密互動的對話方式,提醒我們順著天地而行,與萬物共生。

🌿 勇士之編
在太魯閣族的文化裡,編織是一項連結生活、信仰與身份的技藝。
無論是女性以織布承載圖騰的記憶,把祖先的故事與部落的符號織進布匹;還是獵人善用山林中的植物纖維,編織成繩索、陷阱或工具,這些智慧都源於與大自然長久以來的相依共生。
延續這樣的傳統,我們運用椰子葉或可編織的草材,帶領您親手編織象徵祝福的頭環,獻給每一位來訪者——讓參與者透過手作,體驗太魯閣族與自然相依的生活哲學,感受手工藝中所蘊藏的溫度與精神。

𓊇 手作薏苡手環
在部落生活中,薏苡珠是常見的飾品材料,族人會將它串成項鍊佩戴,象徵祈福與守護。從山裡採集的而來的天然種子,經過清洗、曬乾、挑選,一顆顆串起來,就是陪伴生活與祝福的信物。
在巴罕,你也將透過DIY體驗親手製作薏苡手環,作為一場靜下心與自然對話的過程。你可以一顆顆挑選喜歡的顏色與形狀,串成一條獨一無二的飾品帶回家,當作這片土地最溫柔的贈禮。
推開文化的大門,迎接來自山林的熱情邀請
在巴罕營家,這些傳統技藝不是單純的手作或表演,而是一場真實的文化交流。邀請您與自然、文化以及自己好好相遇,把這份感動帶回生活。
🌿 2025 原民迎賓傳統技藝體驗 🌿
凡於 2025 每週六 & 連假入住,即贈送 原民體驗活動(時長約一小時)
手作薏苡手環活動,僅限 預定一泊二食方案 的朋友參加
下方為體驗內容:
◇ 學太魯閣族語 |學習基本的部落問候語,用族語表達歡迎和祝福
◇ 吹月桃葉鳥笛 |製作月桃鳥笛模仿清脆鳥鳴,讓聲音在山谷間迴盪
◇ 手作薏苡手環 |用薏苡串珠製作獨一無二的傳統手環,把部落手環帶回家!
*巴罕營家保留活動調整及最終解釋權
⁛ ⟐ ⁛ ⟐ ⁛ ⟐⁛ ⟐ ⁛ ⟐ ⁛ ⟐⁛ ⟐ ⁛ ⟐ ⁛ ⟐⁛ ⟐ ⁛ ⟐
巴罕營家預訂須知
【預訂入住】https://pse.is/7ek9tz
可透過官方LINE或 來電 0916-887-010 洽詢
提供專業客服一對一服務,解答您的所有疑問
留言